第三百九十二章 靖康之难(九)(1 / 2)

如果说这位中书舍人所奏还算是客观公正,那么同日另一位臣僚所奏,则显然是歪曲事实另有图谋。那位臣僚在奏疏中历数李纲十大罪状,直接掀起了一场揭批李纲的浪潮。揭批的路子与调子同揭批吴敏时基本一致,如出一撤,由此可见当时朝内高层间政治斗争之一斑。

那位臣僚说道“新任观文殿学士知扬州李纲,本乃凡才,误用器使。其卵翼于蔡氏之门,倾心于蔡氏死党。当初,上皇有内禅之意,蔡攸先行刺探,后引李纲为援,使其冒策立功。李纲之罪甚多,不可掩盖,臣请为陛下数之

太上皇心存道奥,倦听万几。陛下以嫡长子继受宝位,臣下何与焉?李纲乃敢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此其罪一也。

金人兵临城下时,西师一到,金人即心惧气慑,不敢肆行抄掠,因其莫测西兵之多寡强弱。两军相持,则易于和议矣,然而李纲却妄想一胜。待姚平仲之挫衄,金人即复逞虎狼之心。此其罪二也。

王孝迪张榜取民间金宝,京都之民为之骚动。后朝廷决议,不复取于民,而李纲却自出文榜以为功。其身为大臣,竟亲临大街以收前榜,窃誉兵民,使怨归皇上。此其罪三也。

兵既妄动,朝廷不得已,将李纲暂行罢免。李纲向死党默谕其意,其死党力率士庶伏阙,乞用李纲。以此胁持君父,几至变乱。此其罪四也。

李纲身领守御使,不知体国,假君爵禄以市私恩。四壁之赏太滥,几至数千人。而亲戚故旧,或滥转官资,或白身授官,鲜有遗者,此其罪五也。

李纲暗中与吴敏配合包庇蔡攸,还举荐蔡京觐见皇上。太上皇回京后,李纲力荐蔡攸以使其还京,其踪迹诡秘。在李纲给蔡攸书中有密语‘不敢忘’之说,不知其所谓密语者何事。此其罪六也。

李纲自以为功多,排斥同列,任情好恶,妄作威福,致陛下对其有‘惟辟作福、惟辟作威’之戒。此其罪七也。

李纲身为枢辅,知术疏浅,不能预知敌诈,辄以蜡书付金国之使,妄结余睹,使金人复加怨愤,抄掠吾民,致河北河东之寇未平。此其罪八也。

陛下因种师中之败殁,遣枢臣宣抚河东。而李纲辄敢拒抗君命,乞纳陛下所与之官,以臣抗君命,几于跋扈,此其罪九也。

李纲到达孟津后,不务持重,以量兵势,惟以军法督战,遂致解潜之兵溃散挫衄,终无尺寸之功,以致太原失守,此其罪十也。

古人所谓‘是口尚乳臭’者,其李纲之谓乎?且其行军用兵,只知袭童贯之迹。还妄自尊大,僚佐罕见其面。独智不能用贤,果致败衄,损国之威,使金人复扰河朔,致朝廷再遣使议和。伏望陛下早正其十罪,大奋乾刚,特赐窜黜,为人臣怀私误国之戒。”

对于臣僚指控李纲的十大罪状,其实宋钦宗也未必全信。但李纲负责救援太原失败,这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若不有所惩戒,众臣不服也是很正常的。宋钦宗于是下旨免去李纲知扬州一职,令其前往杭州,以观文殿学士身份提举杭州洞霄宫。

然而,臣僚们对于如此处置李纲很不满意,他们继续揭批李纲,又有臣寮上奏说“昨者,金人围守太原久而未解,知枢密院李纲领兵救援,兵甲非不多也。授予属官共七八十员,抽差人役达六十名。不辨能力有无,皆召至幕府,致使幕府杂乱,军政出于多门,临时漫无成算。偏裨将领不知禀令,士卒临阵自相残践。以守则不攻而溃,以战则未斗而逃。斩将不报主帅,生擒则非金人。兵卒逃散,金帛散失。李纲既告罢,其属官或托故差出,或随其前来,各带银券,不废薪给,所谓法度纪律一切无有。以此行师,欲求决胜,臣未之闻也。

大帅自当亲临战阵,以护诸将,决求成功。李纲却坐于怀州,离军前有数百里,缓急何以及事?其幕府参议、机宜、管勾当公事等官员人数众多,又多为晚进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