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一、瓦罐坟(2 / 3)

想象不到居然会有人如此丧心病狂。

“她可是生你养育你长大的母亲,你简直就是畜生,不配为人子女。”爆红着眼,怒吼出声。

“大人饶命,小的家里实在是没办法,不得已才这么做的,不然我怎么可能会活生生送自己母亲进去,我又不是畜生。”身形瘦弱的青年早就吓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痛哭流涕,而住在坟墓的里的老人也哭着声,声音沙哑难听至极。

“大人,我们也是家里穷得没米揭不开锅实在过不下去了,还有这一切都是我提出来的,一切都跟我儿子没有关系,你们要打就打我,别打我儿子。”明知自己的儿子要将自己亲手送进坟墓,当儿子出事的第一时候想的不是宽慰而是难受,甚至比自己遭遇这一切还难受不已。

抱着茶葛的大腿哭得撕心裂肺,简直比自己被送进坟墓来得悲戚。

最可怜莫过于天下父母心。

“好,那你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情况。”茶葛紧咬牙根,一字一句似从牙缝中硬挤出来一般刺耳。

被暴力粗鲁扔在地上的青年和已经住在坟墓里的老人对视一眼。

这才喏喏的开口出了声。

他们几人才得知关于‘瓦罐坟’之丑陋习俗。

原来在他们这个偏僻落后的村子里,若是家中没有多余财力的子孙要把年满六十岁的父母安置在村外或者是半山腰中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每日送一次饭且加一块砖,等三百六十五天后就把坟的窗口堵死,然后安葬了老人,可以说是一种惨无人道的活埋式的安葬老人的方式。

如果那家人实在困难不得已将老人送进瓦罐坟中,又是孝子,会刻意将砖弄成半截,这样子半截半截砖头的盖,老人能存活下来的时间相对于更久一点,可对于彼此来说都是一个来自心理上的琢磨。

史前部落里,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但老人意味着没有劳动力,也就是说家中需要准备多一个人的粮食,老人的子女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古时讲究多子多福,别看只是为老人多添一份粮食,这也会成为了子女的负担,尤其碰上某一年粮食产量低和征战连连的情况,没有任何劳动力的老人对于子女来说完完全全就是个多余累赘。

在古代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人们的寿命远远不如现在这么长,先秦时候男女的平均寿命都只有三十几岁,虽然后来这个数字逐渐增加,在六十多岁已经算非常高龄,这是他们往往已经丧失的劳动力,这也让很多家庭贫苦的子女做出不孝的决定,有人就会将过了六十岁的父母送进实现大号的山洞里,每天去送饭,送一次饭就在出口封一块砖,随着时间的推移洞口也被堵死,这些老人就会在洞中活生生饿死。

每送一餐砌一块砖,一直到这个墓穴完全封死,而墓穴中的老人只能在黑暗狭窄的墓穴中等死,每当吃下一顿饭之后便意味着离死亡更近了一步,这种墓葬的极其残忍,丝毫不逊色于将活人埋进墓中。

据《遵义府志》记载,此风俗传自古时候,屡禁不止,在山上随处可见,每逢遇到大雨,这种坟茔就会露出地面。

唐朝时中外交通发达,西域一国给皇上进贡了一个特大个葫芦。但使者给皇上出了个难题:不准破坏葫芦,请说说葫芦里到底有几颗籽?某天一家的孝顺儿子在“瓦罐坟”口与老爹聊天,就将葫芦的事说给老人听。老爹一听,很自信地说:“这很简单,‘西胡二籽’,里面有两个籽粒,你去揭皇榜吧。”儿子揭了皇榜一说,外国使者大惊失色,剖开果然是两个籽粒。皇上问他:“你如何知道这么大一葫芦里只有两个籽粒?”他说是老爹在“瓦罐坟”里告诉的答案。皇上听后,大为感慨,看来,老人还是有用,于是下诏废止了“瓦罐坟”的葬俗。

林朝歌以前最大只在野史上看到过,想不到是真的有存在,野史在如何光怪陆离离奇残忍都比不上亲眼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