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行,杨巍很生气。
而到了九卿会推,申时行杨巍还是能说的算的,虽说沈鲤,宋纁都非他们心腹,但只要交换一下利益,基本问题不大。
但到了九卿出缺,在京三品官以上都参与会推,那就有点难了。
至于吏部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出缺,在京五品以上,以及科道官员会推,那就更难了,这并不是有绝对优势。
最后六科十三道加入九卿会推后,那内阁的权力就更弱了。
这制度的背后,是经典的权力制衡,熟悉政治的人,就知道从古到今无数的政治斗争,权力的颠覆,都是通过这样的扩大会议完成的。
当然要是张江陵,魏公公在时,这制度就是摆设,但在万历朝就不一样了,眼前就有一个经典的例子。
比如万历二十一年上吏部尚书出缺,文选司郎中顾宪成推举陈有年,内阁首辅王锡爵推举罗万化,最后陈有年当选。
这事在明史提到时就是一句话,明朝那些事儿有提及时,对于顾宪成一个五品官竟然战胜首辅王锡爵表达了不可思议之情。
但是若是明白明朝的政治制度,就知道这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因为吏部尚书会推,是五品以上官员都可以参加,顾宪成五品吏部文选郎,正好有资格与会。
而且顾宪成是吏部文选郎,他具有提名人选的资格。
最重要是顾宪成敢和王锡爵对着干。
最后经过会推,名单上至少必须有两个人上报天子,而这两个人就是罗万化,陈有年,最后天子选了陈有年。
而天子作出这个决定,是为了防止首辅与吏部尚书穿一条裤子所作出的权力制衡。
但在外人眼底,就看作了顾宪成打败了王锡爵。
而明朝皇帝对于百官会推除了有选择权,还有否决权,所谓否决权就是无论谁我也不选,当然作为虚君制度的体现,提名权和选举权则在文官那边。
万历四十五年时,为何部、寺大官十缺六、七?不是天子怠政,而是天子行使了否决权,此举等于告诉了百官,你们推举上来的人选,朕都信不过。
但是天子能不能自己任命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呢?可以,但是不经会推,百官不会听你的话就是。
所以理解了这个制度,也就明白了什么叫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后来的崇祯皇帝一反祖父的常态,立志要当一个勤政的天子,同时也是出于对文臣的不放心,大臣会推完后还要自己把关,于平台召见大臣,自己认为行的上任,不行的就行驶否决权。
比如袁崇焕的五年平辽就是在如此召对时告诉崇祯的。召见后,袁宗焕下来说,我当时不小心说了大话。有人就说,你这样说,五年后天子追责怎么办?
袁崇焕只能再度上疏说,五年平辽有点难,但陛下你给我放权,我可以办到。
话说回来,舒应龙已是南京工部尚书若调任北京肯定是平调,要经过九卿会推。
在这个关口,申时行询问宋纁,也是摸摸底的意思。
宋纁想了想道“纁以为舒司空立下此大功,当然是调任之选,不过现在工部暂时没有缺位,只能等待一二了。”
申时行点点头,申时行并没有指定六部任何一位尚书,而宋纁的意思是如果舒应龙出任工部尚书我没有意见。
而六部尚书属于九卿之列,要通过在京三品以上官员一人一票选出来的。
这就是九卿会推扩大版。
在这样会推上,就算是申时行加杨巍,二人也不能任性地推举自己的人上去。
这时候声望的好处就显出来,你办妥了裁撤净军的事,大家也就默认了你有这个资格。
只是这样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