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拜师(1 / 3)

武植按耐住心中的喜悦,抱拳向苏轼说道:“多谢老丈告知,我与舍弟商量商量,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便返回清河县自首。”

苏轼闻言,对着武植摆了摆手,说道:“其实小友不必如此,你们既然已经来到了此地,那便先到汴京过上几年再说。再者,你的幼弟年龄还小,那个泼皮其实也是死有余辜,不必放在心上。”苏轼对着武植说道。

苏轼作为宋朝的官员,对于地方的政务也是很熟悉的。这种失手打死泼皮的事情,在自己执政一方的时候经常遇到。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对凶手进行严惩,只是象征性地轻罚。

再者,武植能够把如此重要的私密事情对自己讲出,证明武植是一个诚实的人。虽说武植其貌不扬,但苏轼还是对武植感观不错。

记得原来自己有一个叫高俅的书童,虽然长得人模狗样,但却是一个人品极差、吃喝嫖赌、游手好闲的人。自己便把他送给了驸马王都尉。那高俅的人品与如今的武植相较,简直是天差地别。

想到此处,苏轼对武植的兴趣愈发浓厚,于是便主动与武植攀谈起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交谈过程中,苏轼惊异地发现武植居然能与自己拥有共同的话题,无论是高深莫测的天文地理,还是关乎国家兴衰的大事,武植都能发表出自己的见解。苏轼不禁对武植另眼相看,心中暗自称赞。

而武植的心里此时也悄悄地松了一口气,暗自庆幸道:“还好我前世好歹也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虽说最终只是考上了个二本院校,但幸运的是选择了历史系。对于古代的各种知识,尤其是古时的风土人情多少有所研究。要不然,还真不好应对眼前的局面,那可就真是尴尬难捱了。”

“武植小友,应该是上过私塾吧”?这时苏轼停止交谈,开口对武植说道。

武植闻言,缓缓点头,对着苏轼说道:“老丈有所不知,我幼时父母还在的时候,的确是上了几年私塾。可自从父母去世之后,便没有再继续学习了。”

苏轼听了,暗自叹息:“可惜了如此人才。如果能够坚持学习,想必到如此年纪也能够为官一方了吧?”

想到如今自己已然年过六十,苏轼不禁心生感慨:“我这把老骨头年老体弱,恐怕也没几年可活了。即便此次皇帝大赦天下,我得以重回朝中,恐怕也再无机会外出牧民一方,为大宋的黎民百姓谋福祉了。”

苏轼再次看向了武植,对着武植开口道:“不知小友愿不愿意随老夫识文断字呢?”

旁边的武植听了面色一喜,没想到这好事竟然轮到自己头上。眼前的人或许别人不知是谁,可武植心中清楚得很,这可是宋朝鼎鼎有名的苏轼苏东坡啊!想到这里,武植毫无犹豫,便躬身拜前道:“多谢老丈厚爱,愿跟随老丈,做个书童。”

旁边的武松这时却插口道:“老头,你是谁呀?这么大的口气,想收我哥哥做书童,你有什么本事呢?”

苏轼旁边的书童顿时不乐了,开口道:“少年,你可听好了。我们家老爷乃是朝中赫赫有名的苏大人!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他的诗词文章,那是传遍天下,人人称赞!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要职,深受皇帝器重,百姓爱戴。就连当今文坛,也是以他马首是瞻。如今路过此地,是因为接到新皇号召,回朝中述职。你这黄口小儿,竟如此不知天高地厚!”

武松听闻,顿时瞪大了眼睛,心中震撼不已。他虽然不知道苏轼是谁,可是听到那一连串的官职,也知道眼前的人是一个朝中的大官,而且还是非常有名的那种。

顿时,武松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窘迫,挠了挠头说道:“哎呀,原来是苏大人,小子我有眼不识泰山,多有冒犯,还望大人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