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黑子一群人别说靠写书吃饱喝足了,恐怕连纸张笔墨钱都没有赚回来。
幸亏大黄免费提供这些东西,一个钱都不收,否则一群人写书仨月一分钱没赚到还倒欠平台一笔稿费。
于是有弟子另辟蹊径,对准了当下最流行的《大侠姜十三》。
宫里有相关的文稿,不过这些文稿都是宫人们记录,只能是记录,别说文笔了,字词都不通顺。
姜国赠送给各国使节画册,基本都是以画为主,以文字为辅,每一张插图就寥寥几句话。
为什么呢?
写得烂啊!
真要搞文字版,姜国丢人就丢到姥姥家了。
于是,孔黑子就走了大黄的门路,从宫中讨来一套文稿,然后师徒十多人关起门来二次创作。
《大侠姜十三》原本就是时下爆款,受众基础遍布姜国每家每户。
城隍庙有影子戏,稷下饭庄也有评书、相声,其中许多精彩桥段那叫一个耳熟能详,朗朗上口。
孔黑子等人有生花妙笔,将这些故事二次加工,顿时变得不一样起来。
保持原剧情的基础上,对细节进行深挖。
比如长相、衣着、穿戴、神情、动作等进行细节刻画,还有沿途风景、建筑、人文、地理进行重点描述,每个出场角色的过去经历进行深挖。
如此一来,就有了夹带私货的空间。
孔黑子和诸弟子大胆一点的,直接用主角的口吻讲大道理。
也不是胡编乱造,就是把原话进一步简练,写得更文艺,辞藻更华丽一些。
胆小一点的就是用配角的口吻讲道理,通过不一样的视角讲述不一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主角的话震耳发聩,配角的话引人深思,就是路人甲小角色都时不时语出惊人。
总之一句话,往长了写,往多了写,别怕没人看,就怕你字数跟不上。
这不,原本薄薄的画册,愣是搞成大厚本子。
大黄将一摞堪比板砖的厚部头书放到长卿手上。
原本站着的长卿瞬间跪了下去。
草率了,没想到这么重!
哪怕是钢笔抄录的蝇头小字,百万字的量加起来,篇幅也不小。
长卿欲哭无泪,“这位兄台,我只是想打听打听稷下乘凉,你简简单单说几句不得了,怎么这般……这般……”
赠书,这本是志趣高雅的行为,但是长卿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大黄一本正经的说道:“问题……稷下乘凉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需要你自己去领悟。”
对于宣传自家老师的道,大黄真是不惜血本、不遗余力。
这时候,岳川牵着两匹小马走过来,“呦,你们这是怎么了?”
大黄简单的说了一下。
岳川无语,五百个姜钱啊,穷苦人家半年甚至一年的花销了,直接眼都不眨的扔了出去。
家里开铸币厂你也不能这么撒啊!
还有这个齐国小哥儿……他叫什么来着……
“学生长卿,见过这位兄台。”
手上抱着一摞厚书,没法行礼,长卿只能尴尬的笑了笑表示歉意。
岳川精神一振。
这钱撒得好啊,也没扔给外人是不是?
买书,孔黑子师徒就有钱吃饭了,吃饭,不是又把钱送回来了吗。
再说,孔黑子师徒书卖不出去没钱吃饭,自己也不能看着他们饿死,早晚还是得接济他们,对不对?
“那个谁……还有什么书,一样来一本。大黄给钱。”
“长卿啊,抱着挺沉的吧?来来,叫小驷给你驮着。”
继承土地庙,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