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长孙皇后声望大减,百官们纷纷上奏,请求严查此事。
只不过,虽然百官呼声强烈,但长孙无忌却也没当回事,只是全都留中不发,更是放出风声,谁敢在朝堂之上议论此事,那就按通敌卖国罪论处。
毕竟现在先皇新丧,太子又刚刚夭折。
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是商量出一个大统的继任者。
对于长孙无忌的心思,朝中上下,那都是心知肚明。
之所以声讨长孙皇后,也只不过是在表明自己的一个态度而已。
如今见长孙无忌主动站出来为长孙皇后脱罪,众大臣也没继续坚持,直接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立新皇上。
尽管都知道这个新皇很可能只是一个傀儡,当不了多久,就要被驱赶下台。
但为了各自的利益,百官还是纷纷参与到了其中,想要分得一杯羹。
当然,这也是长孙无忌暗中指使的。
虽说自己现在已经让百官慑服,但那些官员可也是有派系之分的。
为防止他们拧成一股绳对付自己,长孙无忌只能在新皇一事上做文章,好分化他们。
果不其然,在长孙无忌没有明确表态,长孙皇后名望大损的情况下,百官们顿时分为了三派。
一派是以戴胄为首的文官保守集团,他们想要拥立五皇子李佑,理由也很简单。
燕王李佑爱好打猎,平日喜欢结交江湖豪侠,是诸位在世皇子中,与李世民年轻的时候最为相似的。
且对方排行老五,按照顺位继承法,对方乃是最为适合的人选。
要知道,在李佑前面的李承乾、李宽、李泰和李恪,此时都已身死。
作为五子的李佑,自然而然的便成为了在世的大皇子。
文官们这一说法,可谓是有理有据,站得住脚。
然而,武将却对这一说法嗤之以鼻。
要知道,大唐乃是以武立国。
且太宗皇帝这里,并没有什么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幼的说法。
他们更看好的是喜好武艺,长于骑射,好学,兼涉文史的八皇子李贞,与之前的长孙无忌的想法不谋而合。
只不过,此话刚一说出,就被以萧瑀为首的勋贵集团给否决了。
按照萧瑀的意思,这李贞的母妃,乃是前隋朝观王杨雄的第三女,有着杨家的血脉。
若是立他为皇,那大唐岂不是等于又还给了隋朝。
要是这样都可以的话,那他们更看好跟随楚默远赴岭南的梁王李愔。
当年杨妃暴毙,李恪和李愔兄弟二人虽然跟随楚默前往岭南,但其身份依然是得到李唐皇室认可的,乃是太宗皇帝的子嗣。
现如今,李愔在楚默的教导下,定然已经成才。
若是立他为皇,说不定还能趁机拉拢楚默,为大唐增添一份助力,恢复往日的荣光。
众大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得不可开交。
从李世民驾崩之后,便一直开始吵吵闹闹,时至到李世民下葬,都还没有吵出个结果。
在此期间,长孙无忌以避嫌为借口,从不参与其中,任由诸位大臣吵翻了天。
之前他们还能找到借口,说忙于陛下的葬礼,无暇另立新君。
但现在,李世民都已经下葬,再也没有借口拖延下去了。
而三派也在这段时间吵得不可开交,就差大打出手了。
长孙无忌见时机差不多了,便直接站了出来,拿出了一份所谓李世民的遗诏,当堂宣布了出来。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这封遗诏是假的,但却没有一人有胆量站出来质疑。
最后,没有丝毫意外的,李贞成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