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是:“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这道策问题不长,很好理解,一句话概况就是:法治。
依法治国!
他认为天下法是基础,是根本,应该全部守法知法。想到如今的《大明律》,林开云叹看口气,详细吗?详细。大明后面是清朝。虽然历史拐弯了,但是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历史的必然,封建王朝也就这200-300年罢了。
如今这《大明律》说完了就是对下不对上,特权阶级想要逃脱律法多的是方法。对特权阶级来说这律法成效甚微,
而且这还是管仲提出的,管仲是谁?那是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的政治家,政治、军事、经济全都有改革。说到这那就是改革嘛!
如今这躁动的社会,浮躁的人心。看来多得很的人都知道,不过是随波逐流罢了。
看来正德帝出这题不仅是考他们,也有让诸位官员看看、想想的意思在里面啊。
林开云本以为殿试会考察一些更实际的问题,没想到,竟然考了法,但此法与彼法也不同,管仲可是改革的先驱啊。
从古到今,多少先辈进行改革,有争斗就有流血。这题既要展现才华写出合皇帝心意的文章,又要点名自己的观点,难度是挺大的。
林开云闭目沉思了片刻,不管怎么说,他得好好想想,该怎么答题,这答卷先是诸位大人看了之后才会呈给皇上,殿试不会有人抄写,只有糊名,那就是说谁的文章很直观体现在了诸位考官面前,比如说字迹亲近之人肯定是知道的,林开云不知有没有人知道他的字迹,即便知道也没关系。有任首辅在他不怕被人针对,但是若是触及了别人的利益,群起攻之那就不妙了,连任首辅都需一步一步来,更别说他了。
殿试文章该慎之又慎,这道题考察的是法,那就是说该考虑法治的问题,从法开始,一步一步到改革。
想清楚之后,林开云拿着墨条开始研磨,只要将核心思想找到,对皇帝的态度、作风仔细想一想,具体的文章结构就有了,在一一进行细化。总之要从古、今法治中找到实用的、能够用于大明朝实际的例子,还要提出相应的建议。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题对林开云是有利的,依法治国。后世也是如此,一大篇文章就可以出来,在联想改革,那开海就出来了。还有那块新大陆,他就不相信正德帝没有开疆扩土的雄心,虽然这不能说,其他的总可以提吧。
估摸着过了一刻钟,林开云把墨磨好后,心里就已经打好了腹稿。往右看了看发现别人都还没有动笔。
他们的位置是按照会试的成绩坐的,以左为尊,林开便坐在左手第一位,他拿过草稿纸在上面开始写了起来,将上自己的一些想法全部列出来。
林开云看着草稿纸上写的内容,又思索了一阵,想想还是将开海之事写了上去,朝廷的动向他其实知道的一清二楚,之前任自中会告诉他,到了京城,虽任首辅没有再见过他,但是消息一直都是有的。
过年的时候倭寇有骚扰了一波浙江,朝中又吵了一波,按理其实这个时候提开海不是好时机,虽然那些种子都找回来了,但是要居安思危啊,像琉球这些地方也要重视起来啊,不能兵临城下了才想办法不是。
将开海写上之后,林开云看看内容发现差不多了。此时才开始正式下笔。
殿试考的就是考生的心理状态,本来奉天殿气氛庄严,监督的官员官位都高,还有御林军守在旁边,虽然安静但是也不能忽视他们。
而且日头慢慢高了起来,科举考试可是大事,诸位大臣都很懂事,早早就把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