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网络文学第一枪(3 / 3)

铭牌,“那这个‘邢育森’有什么说法没有?”

面容白净,有一股书卷气的年轻人起身说道:“林老师,这就是我的本名。”

林为民笑道:“拿本名当笔名,跟我一样,小伙子有个性。”

在场众人发出一阵笑声,会议室里的气氛逐渐轻松下来。

跟众人聊了十多分钟后林为民见时间差不多了,说了几句寄语,结束了今天的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结束后众人出了会议室,来到国文社院中留影纪念。

三十多人分成了两排站立,一声“茄子”后,第一届国文社互联网创作大赛的所有参与者都被记录在了胶卷上,成为时代的印记。

集体合影留念后,在场的众多老前辈又被年轻人们拉住不放合了几张影,林为民是被当吉祥物最多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合照到了。

翌日,《光明日报》第03版发表了一篇标题为《第一届国文社互联网创作大赛落下帷幕,颁奖仪式昨日在京举行》的通讯稿。

“作者:记者韩晓慧,《光明日报》( 1997年11月17日星期一03版)

本报燕京11月17日讯(记者韩晓慧)9月15日国民文学出版社举行第一届互联网创作大赛,大赛为期一个月时间,于10月15日落下帷幕,经过评委会严格评选,本届互联网创作大赛共诞生了20篇获得优秀奖的作品。这些作品多以都市青年为主角,以时下新兴事物为主题,获得了评委会诸多专家的一致好评。

昨日上午9时,第一届互联网创作大赛颁奖仪式在国文社举办,20位获奖作家集体亮相。通过国文社举办的创作大赛,这群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的业余作者走向了文坛,为中国文学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

《光明日报》上的通讯稿并不起眼,但却让20位获奖作家欣喜不已,因为在通讯稿的最后还附上了他们的笔名和获奖作品名称。

再加上几日后要正式上市发行的《当代——第一届互联网创作大赛专号》,正如文章所说的,这群原本只能寄情于互联网的业余作者们,透过国文社的渠道走上了他们的文学道路。

也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了中国网络文学未来的走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