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他的格局,目光早就不在这些小事上面了,要搞文化输出,还是数据比较可信,之所以留了50权重分给其他人,只是为了让大家有互动,提升节目效果而已。
而为了节目效果,剩下的25权重分,则交给了娱乐公司和歌手。
和《舞林宗师》一样,《好歌曲》也有自己的商业评审团。
不同之处在于,这次不是打赏了,而是真金白银现场买歌,娱乐公司或者一些歌手看中了哪首歌,就可以现场竞价把歌曲买下来。
这等于就是以最直接最直观最让人眼红的方式,告诉所有观众——内容创作者的价值到底在哪,他们的一首好歌,很可能会卖出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然后一夜暴富!
一夜暴富是所有人的梦想,如今亲眼看到有人实现了这样的梦想,那么是不是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创作中来呢?
而那些已经参与其中的业内人士,会不会眼红之下进行反思,开始认认真真地静下心来搞创作,而不是老想着抄袭借鉴或翻唱怀旧呢?
答案显然是必然的!
《好歌曲》这档综艺,不光要挖掘现存的优秀内容创作者,也要激励或引导那些有潜力的人才,大家一起共同进行内容创作,国内娱乐圈的风气才会逐渐改善,娱乐作品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对外进行流行文化输出,才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而激励和引导方式,恐怕没有什么比直接拿钱砸来的更简单有效了。
到时候电视机前的家长们看完节目,说不定会对自家喜欢搞音乐的孩子更多一些包容和支持,而不是不理解,认为他们在玩物丧志。
而那些本来就在一门心思搞创作,却穷得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孤勇者们,看完节目后,想必也会燃起希望,重新振作精神,盼着有朝一日拿出好的作品站在《好歌曲》的舞台上证明自己。
显然,今世《好歌曲》与前世相比,很多细节设置都不一样了,评分机制就是最大的不同点。
专业权威们,只负责推荐歌曲,这就已经体现了他们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因为通过海选才是最难的,没必要再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给歌曲打分。
观众们也决定不了歌曲的最终成绩,不会因为这首歌是交给某位流量歌手唱的,一帮粉丝爱屋及乌疯狂刷票,而人为制造出虚假的成绩。
资本们,或是已经成为了资本的歌手,也同样无法通过私下操作给自家的歌曲打榜,他们想要出名,想要赚钱,唯一能做的就是自掏腰包,与其他资本竞争,竞价购买别人手中的好歌。
如果谁对这个机制有异议,方杰完全可以把自己摘掉,直接将大数据甩出来:你看,这可不是我说的算的,而是人工智能统计出来的大数据就是如此,机器和数字不会说谎,他们是最公平的裁判。
评审团的设定,也引发了另一个与前世的不同之处。
前世《好歌曲》在台上表演的都是唱作人,而且分战队,然后pk到决赛,但无论怎么比拼,越到后面,越让人觉得没意思。
因为其赛制很不合理,估计是跟《好声音》学的,毕竟这两档节目都是灿星文化制作的,所以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改版,而没有抓住《好歌曲》的核心卖点。
《好歌曲》的核心卖点是什么?
节目名称已经点明了:好歌曲。
一年一度的《好歌曲》,居然只有几十名选手上台,其中水平还层次不齐,同一个人的不同作品质量也同样层次不齐,几轮比拼过后,人少了,好歌曲也少了,全都是老面孔,让观众们失去了新鲜感。
而最终拿到“年度最佳唱作人”冠军的人,最终出名了么?
没有,就算是方杰这种记忆力很好的人,也忘记了冠军是谁,或者说他根本就没看后面的半决赛、总决赛,他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