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之策,乃一剂猛药,若用之太急,必适得其反,激起民愤。若能在边缘之地试行之,取得成效后再转于畿内,便可利国利民。”
“边缘之地?何解?”周王静越来越感兴趣。
“荣夷公所定专利之策,乃是将山、林、川、泽之利收归国有,然而大禹分九州,王畿所处之地,山林川泽物产贫乏且利薄,并非实施专利之良地。”
“可王畿以外,国土大多已分封各诸侯,余一人如何夺得回?”周王静略微沮丧。
“天子莫忘了,四夷手中依旧有未封之土,此非诸侯之地,但乃天子王土也。”
“速速说来。”
“伊洛戎所在之地,燕南、卫北间长狄之地,江汉下游近吴、越之地,悉皆无主,且物产丰盛。而其中最为肥沃之处,天子若想要,便唾手可得。”
仲山甫的话把周王静胃口吊得老高,周王静喜道:“那是何地?”
“淮夷故地!”仲山甫说得云淡风轻。
周王静沉吟半晌,“为何爱卿将目标锁定千里之外之淮夷?”
“自大周开国以来,屡叛最频繁者,淮夷也。然淮夷非人丁最旺、兵力最盛者,却何以屡屡犯边?乃淮夷坐拥江淮之富庶故也。淮夷之地,并非良田,故难以农耕,然其物产丰饶,运输便利,可以补之。”
周王静道:“余一人以农耕测度富庶穷困,显是偏见。齐国不以农业为本,只仗鱼盐之利,亦得成中原最富之诸侯。我大周看天下之眼光,亟待更改也。”
仲山甫道:“然而,淮夷于天子登基之年叛乱,为徐国所破,余部迁于东海之滨,苟延残喘。如今,徐国占领淮夷故地,但不敢独吞,正是天子收复此地之绝佳良机。
“一者,淮夷故地地域广阔、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二者,若待徐国做大,实际控制淮夷地区,届时尾大不掉,便必然成为又一淮夷也。”
周王静心意已决,道:“就从爱卿之策,并由爱卿全力操办此事。”
于是,仲山甫当即制定出经略淮夷之地方案:“首先,可重新集结淮夷遗民,并从周边诸侯国吸纳国人,许以重利,使其种植稻谷。如今天下大旱,唯独南方作物稻谷在淮水流域收成不受影响,可充盈国库。
“其次,淮夷地区盛产各种矿石,且淮夷国主于彼累世经营,铸冶基础完备,淮水流域历来是铸剑、铸兵器之绝佳产区。
“其三,淮夷地区物产丰富,珍宝众多,珍禽猛兽不可胜数,犀角、象牙、奇鸟、兽皮等奇货应有尽有,山、林、川、泽之利源源不断。
“最后,也是淮夷之地最重要优势,那里河道沟渠众多,通过水路向洛邑运输物产粮秣,远比陆路方便,且耗费极少。”
听完仲山甫之策,周王静喜不自禁,恨不得当场执行。
然而召公虎为稳妥起见,还是事先发文书于徐国国君徐翎,敕令其全力配合。
出乎意料地顺利,徐翎并没有任何反对,徐国此时正在东海之滨剿灭淮夷、东夷余党,周王静便许以承诺,待到周王师休整完毕,便会为徐国剿灭夷人势力提供战略帮助。
即便如此,召公虎还不放心,淮夷之地毕竟属于屡叛之地,还有许多反动残余势力未能斩草除根。为此,周王静赐予仲山甫便宜行事之权,并安排兮吉甫为其助手,同时派驻军队相随。
按情理而言,驻扎淮夷之军队当从东八师中抽调前往。可如今东八师在洛邑由太傅虢公长父整编,目前编制未成,且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召公虎只好另派西六师前往。
于是,师寰便从西六师中点起二师,亲率五千将士,陪同兮吉甫、仲山甫前往淮夷。
而南仲则继续镇守王畿西陲,于邽地、太原建城练兵,日夜演习,以抵御西戎、犬戎。
转眼间,布衣五大夫派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