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1 / 3)

隆唐 红莲素心 2694 字 2021-10-23

高顺做了那么多铺垫,名为讲道,时为讲学。

魏晋以后,民间私人讲学风气渐浓,加上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儒学依旧是主流。

今日高顺的打扮,就是学的孔子,而儒家的学派里,宋明理学是毒瘤不可取,有重量的就是阳明学派了。

提前千年提出王学,高顺心里也是没底,毕竟没有上千年的文化积累,他怕这时代的人理解不了。

阳明学派,又名姚江学派,创始人为明代大儒王守仁,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故称该学派为阳明学派。

该学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后分化为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和泰州王学等七派。

阳明学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一个著名流派,其学说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明朝中叶以后,随着程朱理学日益失去控制人心的作用,王阳明的学术思想才逐步左右思想界,风靡一时。

在教育领域里,程朱学派养成的教育传统窒息了自由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把熟读朱熹注的“四书”和《性理大全》等书,奉为金科玉律,不敢稍有出入,否则被诬为离经叛道。

“王学”的出现,要求人们摆脱程朱学派章句语录的桎梏,“反求诸心”,追求自己智慧、道德的灵光,这在当时学术界确实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王学”将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说教臻于系统和完善,而且具有简易明白、通俗易懂的特点,更便于推行和传播,所以也深得封建统治阶级青睐。

虽然王学有些深奥,但也不是不可取,没有了理学的桎梏,也许人们更容易接受。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高顺觉得传播王学,好在他前世也是王学信徒,比较喜欢心学,所以看了一些《传习录》。

这些日子,高顺并不是不想见客,而是他一直在整理记忆,准备出了一个教案。

为了“一炮打响”,高顺做了充足的准备,把记忆里儒家的内容全部“看”了一遍,然后摘取出有质量的内容。

高顺这一开口,看热闹的人也许听不出什么,但读书人却听出了一些门道。

高顺一开始讲的是如何读书,对读书的态度,应该怎么读书,如何劝学。

这些内容比较浅显,只要读过书的人就可以听懂,高顺看了看众人,发现效果还不错,于是继续开口。

“孔子云:学而之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道是: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习之道,重在兴趣,唯有乐学,方可入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诗词者,小道尔,吾缘之扬名,却不屑为之,只因诗不兴邦,词不富国,曲不利民。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

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