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花机的运行,比想象中还要顺利,没出什么错误。但胜负是取决于细节。之前试织那小块锦帕的时候,一样是顺利完成了,不过细节处却有瑕疵。这一回正式运行,还是只能等待丝锦全部完成之后,才有办法做详尽的检查。
阮氏兄弟的连续来访,还带着一群擅长经营的商会管事。本意是想在未来建立的研发与制造中心里头,占据主导的地位。
要是已经建立起来的组织,内部关系盘根错节的,某人要插手,想主导,还得顾虑各方的态度。不是立威,就是分化拉拢。
但现在可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从零开始建立。就算嘉隆商会送来再多的人,也都得重新安排各自的岗位,谁叫汽车制造是从没有过的新行业。别说这些生意做惯的老伙计得要摸索,某个非专业的穿越众一样要。
但要比先进管理制度的,某个来自二十一世纪地球的穿越众,要是无法碾压这个科技文化进程顶多中世纪欧洲的迷地,那自己干脆自杀算了。看看黑白无常会不会跨区来拘魂,实现自己归乡的愿望。
光是一套不成熟的程序化流程管理,就已经让那些基层匠人爬上来的商会管事们瞠目结舌了。
谁叫迷地都还是小作坊的思维,所谓的规模化制造,也只是一大群人聚集起来然后各行其是而已。但林的规划却是细致到控管每一个零组件的部门,最后再统整起来。也就是说参与制造的人,可以不用学会全部的工艺。
这么做除了有利于保密外,还有助于参与制作的匠人们,迅速熟悉自己所负责的部分。
其实这一套在乌佐夫?甘提亚所主导的技术公会就有雏型了。嘉隆商会的人在接触之后,也有试着改造自己组织内的制造流程。但是可以发挥的空间并不大,毕竟商会内部的运转,说好听叫成熟,说难听叫僵化,不是那么容易引进新制度改变的,牵扯到的人和利益太复杂。
但林为制造汽车所提出来的,是更加完善且直接的流程控制。不像在技术公会那样,完全由乌佐夫一个人联系掌握全局。
程序化的控管包含有制造效率的评估,用料与库存的掌握,一些简单的品管与不良率统计,从而突出频繁发生问题的地方。以及一个很独特的项目,最适化建议安排。
最后一个项目的核心算法,其实就是针对提花机线轴安排位置与数量的最适建议。林只是让卡雅修改一下,便套用进这套管理程序而已。
当然,某人不是工业管理出身的,也不过是用自己的眼光与想法,做出一个大概的轮廓来。这套管理程序还是可以改善的,一切都得等到实际运行后,再视情况来做一些补缺拾遗的动作。即便如此,也是让那些商会的老管事们感到一阵恐惧。
要把一门工艺或一个行业吃透,把上上下下的流程掿顺,让一环接着一环,这样的事情这些老管事们也做得到。但这中间需要花多少时间磨合,以及为了让工作顺畅,会产生多少额外的损耗。
这些东西要厘清,在以往靠的是掌舵者的经验与记性,所以总管一切的人相当重要。但现在全部数据化呈现在眼前,成为控管者判断的依据。只要脑子不犯浑,基本上参考数据做判断,不会做出太过夸张的决策。
当然有经验与好记性的人,依然占据着优势,但这样的变化主要是使成为管理层的门坎降低了。这种前所未见的方法,让这些一辈子跟商场打交道的老油条们感到心累了。
对于这些老头子的想法,林不关心也不想搭理。谁叫这群人一出现,就是一副颐指气使的态度,倚老卖老地教训人。所以某人才会接二连三扔他们不可能懂,或是一时间难以理解的东西,末了还要再多问一句,你们能行就你们来啊,不要用我的方法也可以呀。
也许是被刺激到怀疑人生了,或者是随时会出现的卡维大公人马,无形中给他们带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