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卷的设计上肯定要比杨坚、杨广父子弄出来的要牛叉多了。
首先,南北朝至隋末的这个时代,蒙学的教材已经很多,《千字文》已经出现(作者周兴嗣是南北朝时代的人),如秦朝李斯的《仓颉》、汉朝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蔡邕的《劝学》、史游的《急就篇》、班固的《太甲篇》、朱育的《幼学》、陆机的《吴章》、还有王劭《俗语难字》等等,不过这些蒙学教材也并非是全国通用的,毕竟在这个时代文化知识还属于奢侈品,只有高门大户还有官宦人家才有能力收集书籍,并且根据需要来用来教育下一代。
因此专门针对十二岁及以上的童生试卷为文综类型,也就简单的从上述这些教材里安排了一些填空、默写、释义、计算还有四百字短文,不过其中的拦路虎是里面的计算题,虽然只有仅仅八道题(加减乘除各两道)却占了四十分的规模,而这套卷子的满分为一百分,六十分为及格,成绩超过九十分才能获得童生资格。
而到了秀才卷虽然也是文综类型,但题目的知识含量可就比童生试至少超过一百倍,其中关于五经(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都是隋朝以前成书,四书确定始于宋朝,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内容的填空、默写、释义题,不过分值仅占了二十分,然后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的部分选择题占了四十分,最后的四十分则分别是申论(也即策论)占二十分,四道中等数学题占二十分。
简单点说,童生试的题目等同小学,秀才试则等同于中学,至于举人试和正式的科举,难度肯定要和高中毕业看起。
所以,在童生试和秀才试的两份考题的难度设计上,黄娜是用心降低了难度的,而到了举人和进士的试卷,就全完是后世的标准模式了。
先说举人试的试卷,自然不再是单一的文综模式了,而是分成了语文、数学、地理、历史还有常识(政治+思想品德)五份试卷,而进士试的试卷除了这五项之外,还有行测、律法、申论三科,并且还要采用“五加三模式”(也即是基础五科和行法论三科的成绩各占总分的百分之五十)。
当然童生试和秀才试的两套试卷的命题内容范畴自然还是有迹可循,就算此时的一些世家高门学有专精能勉强覆盖,而对于大部分民间的读书人而言难度就高了,而举人试和进士试的大部分考试内容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就无疑就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天书”了。
言归正传,却说黄小刚专门抽时间与曹豹私聊,原因正是因为他必须得迅速回高密处理这摊子事情,科举的事情确是开不得玩笑。
只是也就在二人闲聊不久,却也听得卫士入禀称北路军发来军报,黄小刚拿来一看先是拍了拍大腿笑着说了三声好,可很快又一拍大腿,没头没脑的喝道“坏了!我们家白菜把猪给糟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