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自然不是别人,正是如今当朝左光禄大夫,涿郡通守杨义臣。
杨义臣此人,本是鲜卑族,代县人(今山西代县),生于北周武成年间(559560年)其本姓尉迟,其父尉迟崇,曾仕北周,为仪同大将军,还曾率兵镇守过恒山,后隋文帝赐其姓杨,袭父爵秦兴县公,拜陕州刺使。
杨广即位后,杨义臣又平定杨谅之乱,迁相州刺史,并迁宗正卿,转太仆卿。更随军灭亡吐谷浑、征讨辽东、攻打高丽,屡立战功。隋末大乱后,率军败张金称、灭高士达、平豆子航、破高鸡泊,更把刘霸道撵得南下来东华讨野火,后来率军返回涿郡又跟起兵反隋的罗艺硬扛了大半年。
至于杨义臣提到的爆竹,所指的当然不是后世的鞭炮,而真就是竹子。
其实早在秦汉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竹子在燃烧后会产生爆响,并且经过漫长岁月的传承和研究,已然知道了将竹节整个取下后投入火中燃烧能够得到声响效果极佳的“爆竹”,因此民间也才有了“爆竹声声辞旧岁”的谚语,须得知道这句的确是民间言语,王安石写的名句则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而适才杨义臣处在军阵中心,距离前军阵线较远,既没看到天凤军这边投掷手榴弹,也没瞧见爆炸的火光和烟尘,只是远远听到了响声,而他毕竟还是有些生活常识,听着不明的响动以后,自然往他生活中所知的事物上靠,这才因此猜测阵前发声的应该是爆竹。
不过,大腿中箭的蔡五毕竟也是军中老卒,就算没什么文化知识,他也毕竟有些见识,又岂会不知道爆竹就算用来听响而已,又怎会把人炸得满脸桃花开?
只是,谁叫蔡五中箭的部位是后腿而非前腿,所以他的意见并未被杨义臣接纳,命人将他带下去之后,便也听得杨义臣道“想来这凤军,定是效仿田单之故计(指火牛阵),使了好似爆竹之物与我军之中,令兵卒受惊而自乱阵脚矣!敬德,你可有计破之?”
被称呼为敬德的青年将领,闻言也是垂头思索少许,便也抬头道“于战阵之中,使爆竹惊敌,此举的确颇有些出其不意,想来再攻之时,与兵卒言明,当可破之!”
这名为敬德的青年将领,自然也是复姓尉迟,其名为融,字敬德,亦是鲜卑族。本是朔州善阳(今山西省平鲁区)人,年少时以打铁为生,隋末天下大乱之后,在高阳投入杨义臣军中,因作战时勇猛非常,又与杨义臣乃是同姓族人,因此很快积功升迁,如今已是朝散大夫(此为官)并军中鹰扬副将(此为职)。
不过,说道这里,还是要多说一句。
由于天凤军的横空出世,实际上杨义臣和尉迟敬德如今的命运和原本的历史轨迹早已经大相径庭。
在原本的隋末历史中,杨义臣在大业十二年底大破高士达,斩了张金称,又收拾降兵,进入豆子航,讨伐格谦并将其活捉之后,便率军在河北一带游弋讨伐各路义军,并陆续受降了数十万义军,把战况和河北群贼蜂起的情况上书朝廷。
而朝中内史侍郎虞世基负责把各地上奏的表文呈送杨广,他知道杨广不愿听到各地盗乱情况的奏报,每当有这样的奏报,他总是掩饰真情,不实事求是地报告,只是对杨广说“盗贼成不了气候,地方的官吏正在全力追剿,很快就会彻底剿除的。”并劝说皇帝不必忧心介意。当杨广接到杨义臣在河北收降数十万叛军的捷报后,不禁叹息说“我原来没有听到盗贼发展到如此地步?贼势发展得这样快,杨义臣降贼这么多?”虞世基却仍然对杨广说“盗贼都是小股势力,虽多但终不能成气候,不必担忧;杨义臣几尽剿除盗贼,长期在京城之外拥有重兵,很不合适,不得不防。”杨广竟以为然,随即下令追回杨义臣,并遣散他的士兵。杨义臣为此报憾忧愤,不得不回朝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