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六章 平等(2 / 2)

凤舞隋末 隔壁老黄哥 193 字 2020-10-17

话说这佛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当时的古印度正处于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代有的地方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有的仍处于部落联盟时期。

同时由此产生了最初的阶级划分,也即是种姓制度首先是婆罗门,也就是僧侣贵族阶级,享有经典的传授、解释权和主持祭祀的特权;其次有刹帝利,属于军事贵族;吠舍为第三等级,从事农、牧业生产者和商人;最后是受剥削的首陀罗。

以及主要由战败的俘虏、罪犯、私生子和他们的后代组成,被称为“不可接触者”的最为低等的贱民阶级!

而随着各国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刹帝利种姓的军政权力急剧增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吠舍种姓的经济实力日益雄厚;更不提吠舍、首陀罗和贱民更憋着一股子劲想要翻身做主人。

由此旧观念受到广大人们的反对,思想界活跃,各种哲理、邪说莫衷一是。面对统治者的腐败、社会混乱和贫困者痛苦的局面,有些人企图退出社会生活,出家作了“沙门”。他们住在野外,穿树皮,吃橡子,用手捧水喝,不结婚,不生子,行苦行,枯坐终日不动,寻求思想的开悟。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就诞生在这样的时代!

他本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净饭王家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部落的名字,牟尼是圣人的意思。

出生后,其母亲就去世了,由姨母养育成长。按照刹帝利的习惯,八岁起学习字书、吠陀、武艺,“六十四种书样样精通”,受过最好的教育。十七岁时娶了美丽的妻子耶输陀罗,据说还生有一子。

他自幼爱沉思,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深感世间人事变化“无常”,一心想摆脱人生的苦恼,于二十九岁时,毅然放弃丰厚的财宝和优越物质生活,在一个夜晚逃出家门,削发剃须,作了“沙门”。

他先到跋迦婆仙人苦修林进行苦修,又找到阿罗陀伽兰处过梵行生活,再跟随另一名沙门学坐禅修持。

虽然经过六年的苦修,身体瘦弱如老朽,但仍没有摆脱“无常”苦境,达到解脱的境界。于是又振作起来,到尼弹连河洗了澡,重新进食,在一棵菩提树下禅定,审谛思惟了七天七日夜。

他想到人们生、老、病、死的痛苦,用“轮回”思想解释其根源,提出了“十二因缘”、“八正道”和“四谛”等一整套佛学的基本思想,达到大觉大悟的境界。

三十五岁时,终于修成了圣人——“佛陀”。

从此,释迦牟尼四处布道,足迹遍布北印度和中印度。他组织僧团,交结国王,联络商人富豪,建立了许多僧院,并制定一整套组织僧团的制度;竭力反对“婆罗门第一”,主张“四姓平等”,对众生仁慈温和,提出释迦弟子不讲种姓高低,只按长幼分序。

但问题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