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家村是个清幽景美的地方。
村子背靠着不知深浅的大青山,门前又有一条十来丈宽的蜿蜒清水长河,潺潺流水,隐隐可见其中的白沙和游动的鱼群。
竹林河边,陆雯丽牵着看起来乖巧可爱的小阿团,时不时看一眼小家伙,一双又大又圆的杏眼里是掩不住的欢喜。
阿圆吱吱喳喳的,一下子指了指村子里种菜的菜地,“雯丽姐姐你看你看,我姥姥和干姥姥家的菜地也在这里。我经常来这里摘菜吃!”
“还有旁边的稻子!妈妈说这穗抽得好,下个月生产队收了粮,分到我家就能吃上好吃的白米饭了!”
樊青山抱着阿圆走着,听着他说话不由好笑的点了点他的小鼻子,“怎么要下个月才能吃上白米饭?这些日子就吃不成了吗?家里这么快没粮了?”
樊家村地处南方。
周边方圆百里,都是以耕种水稻为主。
即便是前几年闹饥荒,许多人都得勒紧裤腰带束着,但米饭这个主粮可是老祖宗辈就遗留下来的规矩和习惯。
村民们世代吃惯白米,即便是因为饥荒年间要节俭用度,用番薯、芋头、梗米、玉米等粗粮掺杂一起当主食饭菜,但之中做出来的主食少不得少少也要加上些大米。
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番薯和玉米都是产量高的作物,它们能填饱肚子,也能喂养牲畜,在人们的生活上起到了重要的帮助和调节,但真正让这些世代以耕种为生的村民安心的还是白花花的大米。
时代变迁,大米在大家的心中早已经不止是食物的名字,不管是华国几千年前,亦或是新生的华国,大米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希望的寄托,还有柔柔的情怀。
樊家村几百个人,几乎周边能种稻子的田地都种了稻子。
每年生产队分粮,虽然是根据大家工分努力总结按劳分配,但制度却是放松的,谁家想要细粮,就可以多分一些细粮,少要一些粗粮,反之,也可以多要粗粮,少要细粮,当然,如果是这样,按照市面上的价格,分出来的粗粮肯定会比细粮多,并且耐吃。
别人家的情况樊青山可能不了解。
但他堂姐家的他可是知道得差不多的。
当初他堂姐被分家出来,大家都知道她只得了一包五十斤重没脱壳的谷子,并一百斤的粗粮番薯。
按照这时候没收成来算,每家的粮食其实都有些紧张的。
他堂姐能分到那些粮食,还带着一些糖票布票,除了没有真正的房子,这家是真的分得不错了。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
背地里,他家还出了十五斤的大米和面粉,因为是阿婆阿公主张的,那段时间他妈窝火了好半个月,直到大姑让人带消息过来说要给他找亲事,那段时间看谁都不顺眼的老妈子这才心气渐渐平顺了。
另外樊青山还见过他三叔漏液偷偷搬了一袋子,估计不下三十斤的白米过去,如果再算上富贵叔家拿过去的,樊青山估计,像他堂姐这个三口之家,即便是顿顿吃细粮,等到谷子收成,估计还能有些剩余。
所以也别怪樊青山会觉得奇怪了。
当然,他自然不知道,现在这个堂姐内部已经换芯了,比起原主,现在的这位可是个能吃的,又带两孩子,一天没有好几斤那是吃不饱的。
阿圆也知道自己是说错话了。
以前他妈妈是个什么样的食量,他虽然年纪小,但也不是没见过,一顿顶天就最多两碗饭。
但这一个月来的时间,一顿饭他妈妈不吃了四五碗饭是不愿意放下碗筷的,姥爷干姥姥家拿来的粮食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虽然能吃,但也并不是顿顿都有,比起很少吃肉的其他人家,他们家现在很悲催的沦落成几乎以肉为主食。
但是这话能和小舅舅说吗?
妈妈可是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