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一语成谶(求订阅!)(4 / 5)

水浒逐鹿传 任鸟飞 5112 字 11天前

报不实。”

王黼很快就领会了童贯的用意,“让种师道与和诜承担此次兵败的责任的确是最好的结果。”

王黼马上符合童贯说:“官家,太师在奏章中讲得很清楚,都是种师道与和诜二人没把大军带好,才遭此失利的。如果他们能遵照官家的谋划,认真执行巡边三策,情况就绝不会至此。为正军法,臣建议将此二人流放岭南。”

赵佶对种师道在河北的表现很失望,不,应该说非常失望!

但赵佶转念又一想:“种师道可能是太老了,已经不适合统兵了。”

念及至此,赵佶问王黼:“种师道今年七十多了吧?”

梁师成抢着回答说:“已经七十二了。”

赵佶轻叹一声,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他都七十二了,就不要流放了,给他降职致仕吧。”

王黼问:“那和诜与侯益呢?”

赵佶说:“和诜不是主将,军事失利不能让他来承担主责,但他作为副都统兼雄州知州,也不能脱了干系,将他调离雄州降职处分,侯益也同样降职处置。”

六月十二,朝廷诏书下达到雄州,责令将种师道押赴京师枢密院,接受处罚,和诜调任亳州团练副使,安置在筠州,侯益调任濠州知州。

不得不说,赵佶虽然昏庸,但却并不是一个苛刻之人,否则绝不会如此轻易放过打了败仗的种师道等人。

王黼又道:“至于李衍所打败的那十万联军,应该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官家您想,他们是由多家联合在一起的,互不统属,中间兴许还有颇多龌龊,怎能齐心协力,所以,被李衍捡了个便宜,很正常。”

赵佶觉得王黼说得很有道理,对李衍的警惕之心稍稍降下了一些。

……

种师道回到枢密院,写了一份谢表:

臣总戎失律,误国宜诛。厚恩宽垂尽之年,薄责屈黜幽之典。属兴六月之师,仰奉万全之算,众谓燕然之可勒,共知颉利之就擒。而臣智昧乖时,才非应变,筋力疲于衰残之后,聪明?于昏瞀之余,顿成不武之资,乃有罔功之责,何止败乎国事,盖有玷于祖风。深念平生,大负今日!臣拊赤心而自誓,擢白发以数愆。烟阁图形既已乖于素望,灞陵射猎将遂毕于余生……

尔后,种师道默然离开东京,然后来到了陕西终南山下,隐居在豹林谷中,过起了平静的生活,他以为他此生将会在这里终老。

然而,世事总是那么难料……

……

种师道走了。

所有人心里都明白,种师道不能说没错,但主要责任却不在种师道,他只不过是在替童贯等人背锅,是在给童贯等人当替罪羊。

这天晚上,行军参谋刘?酒后失言,他对种师道的一个名叫康随的属官说:“种老将军,乃关陕明贤之后,从军几十年来,提兵所向,何战不克?何城不下?今日白沟蒙羞,可惜,可叹!”

康随说:“这次出兵北伐,谋划之时,不让种将军参加,起兵之时,忽然下令委任种将军为都统制,而且,兵权又受制,不能独立指挥,这才遭此败绩,这能让他一人担责吗?倘若童宣抚能像大都督相信刘?一样相信种将军,咱们能有此一败?”

刘?道:“大都督手下大将皆是出自咱们西军,像刘?、韩世忠、吴?,所以啊,这不是我西军将士不优秀,而是官家和宣抚使太……”

说到这,刘?突然意识到他失言了,所以赶紧住嘴。

康随也不想继续这个敏感话题,进而转移话题道:“公子在那边可好?”

刘?笑道:“那小子现在已经做到了应州知府一职,比我有出息。”

康随感慨道:“大都督真是敢用人啊!当然,公子也的确有其才。我只不过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