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由王维指点写孟浩然之诗(2 / 4)

欺骗别人吗?

不通!不通!

“这有什么不通的!”陈成嗤笑一声“你们没有读过王摩诘的‘燕子龛禅师’吗?”

李氏三杰面面相觑“没……没读过。”

陈成又笑,不过让他背他也背不出来,便道“此诗有句云‘行随拾栗猿,归对巢松鹤’——以形容困窘。”

李氏三杰恍然大悟一路有猿猴跟随,捡食东西,可怜兮兮的样子。

可这跟你这“狙公芧”又有什么关联?

“呃……”陈成深觉这几个少年觉悟不高,都已经讲这么明显了都还是不明白!

“你们不要搞错了,这位‘高人’,并非是‘狙公’……”

而是“狙公”随意更改数量,玩弄鼓掌上的猕猴。

“高人”种的东西,就好像是狙公手上的橡子一样,想给多,就给多,想给少,就给少,可“猕猴”必须仰人鼻息,不能抗议,装出高高兴兴的样子。

就好像王维老师诗里“行随拾栗猿”一样,这句也是从此诗引申而来的。

“岂有此理!”李嚞大奇道“把‘高人’比作猕猴!这算哪门子的‘高人’!”

陈成欲言又止,幽幽道“恐怕你对‘高人’的生活有什么误解。”

无论是孟夫子、张子容,还是在他们之前的陶渊明,严子陵,隐士的生活总是无限困苦的。

因为你要生存,光是吟诗作赋是填不饱肚子的,必须要去下地劳作。

像他们几个是自愿的那还好,后来的杜甫大大往往是被逼着去各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隐居的。

乾元二年的时候弃官不做的杜甫携家人颠沛流离,到秦州又面临吐蕃入侵,只能离开进入成州同谷(甘肃成县)。在同谷杜甫写下一首《同谷歌》,其中有名句“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叙述他忍饥挨饿,像“狙公”手下猕猴一样拾橡子果腹之事。

后人认为,这首诗简直“皆风骚极致,不在屈宋之下。”与屈原、宋玉的作品不相上下。

以至于在那之后“狙公芧”成为一种固定用法,后人深感此典“用境幽峭寒苦,意向灵活”,以至于历代传颂不绝,仿效者甚众。

陈成只不过拿来就用,哪里想到这些小哥既没有读过王维老师的诗作,这时又没有诞生杜甫大大的千古名作——

以至于总是在猴子“朝三暮四”的问题上纠缠不迭。

早知道这时候人的接受程度,真不该用后世习以为常的用法来入诗!

这时候,新佑卫门摸着下巴上的“美人沟”,若有所思“因为没有粮食,不得不忍着屈辱,跟着‘狙公’养的猕猴到山谷里采拾橡子充饥——是这个意思吗?”

陈成见终于有一个明白人站出来,连连点头“对了!”

李吉不明白还好,一旦明白,对着这区区数字不断咀嚼,愈发感觉这其中意境的绝妙!

如果这不是他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却是自己想出来的——

这该是怎样的心思,运用文字的技巧何等高妙!

“不是我想的啦,自然是有……‘高人’同样这么写过的。”陈成不能推脱说是此时还声名不显的杜甫写的,自己有样学样,只能推给高人了。

三杰接下来看过去,又是令人费解的一句

丈室时飞天女花。

干嘛?这高人还在家里玩“天女散花”?

知道他们又要曲解,陈成只能率先解释道“上一句用的道家之典,此诗用的是释家的典——”

这故事其实是他随王维老师到瓦官寺观摩顾恺之“维摩诘像”时听王老师讲的,

《维摩经·观众生品》上记载“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天女手提花篮,飘逸来到尘世间低头下望,见维摩洁正与众弟子讲学。随即将满篮鲜花散去,花至维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