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三型文明(1 / 3)

一个星期后,华枫他们开始对文明类型进行系统学习。他们知道茫茫宇宙中,地球上的人类建立的文明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地球文明是如此短暂,人类开始创造文明才不过几万年,发展科学技术不过几百年,探索航天技术不过几十年,这和地球年龄的45亿年、银河系年龄100亿至150亿年相比,何异于沧海一粟。

1964年,1964年天体物理学家卡达谢夫提出了卡达谢夫标度,作为衡量一个文明的技术水平的方法。该标度只是理论性的,而且它衡量的对象,也即高度进化的文明,也只处于人类的推测之中,并不曾有人亲见亲历,但是这个标度的意义在于,它从宇宙的角度来考量整个文明的能源消耗量:

I型文明:能够调集与地球整个输出功率(当时他的估计,地球的功率输出约为10的15次方瓦~16次方瓦)相当的能量用于通讯。现在我们能够在一天之内环绕我们的地球,了解到地球上发生的事件,并且还可以离开地球到月亮上做闪电式访问。

II型文明:能够把相当于一颗典型恒星的输出功率(10的26次方瓦)用于通讯。

III型文明:用于通讯的功率达10的36次方瓦,约等于整个典型星系的功率输出。

截止到2011年,目前的地球文明只能大致定为0.72型——连I型都未达到。不过考虑到1900年的时候我们还是0.58型的文明,未来一两百年,人类进入一型文明是可以指望的。

另外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建议,可以将三型文明按能量尺度分为10个次型,即以10的16次方瓦为1.0型,10的17次方瓦为1.1型,10的18次方瓦为1.2型,等等。这三种文明类型并非不可超越,但由于它们有质的区别,可以想象这种过程将是非常漫长而困难的。

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卡达谢夫(НиколайСемёновичКардашёв)1932年4月25日出生于莫斯科,是俄罗斯(前苏联)的天体物理学家,是俄罗斯空间研究院宇宙研究所副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卡达谢夫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后在伯格天文研究所的师从史克劳夫斯基,在1962年获得博士学位。

卡达谢夫1976成为苏联科学院普通物理和天文学部副院士,1994年成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63年卡达谢夫开始研究类星体CTA-102等,并第一个提出为外星智能(搜寻地外文明)分类的建议。在这项工作中,他提出了一些想法,也许可以重新认识数百万或数十亿个地球外甚至银河外文明,他创建了卡达谢夫宇宙文明分类法,以及文明的类型。在搜寻地外文明方面,俄罗斯早于美国就提出一些类似的方案。在苏联的其他着名专家还有弗塞沃洛德和史克劳夫斯基(卡达谢夫的导师)。

在银河系中,存在着多少个具有文明的星球呢?1960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提出寻找外星文明可能的方法,是这样的一个公式:N=R*×Fp×Ne×Fl×Fi×Fc×L

这个公式看起来有点庞杂,它以一连串可能性的乘积来计算我们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多少个文明社会(N)。

R*代表我们银河系内一年之间新诞生的恒星数。宇宙空间是由超新星爆发飞散的碎(平均每30年发生一次)和形成宇宙的大爆炸的副产品——氢气构成。渐渐地,受重力和新的超新星爆发冲击力的影响,这些物质集中于一个地方,慢慢聚积,最后变成一个恒星。这个过程不断重复。

Fp指这样形成的新恒星,平均拥有多少行星的数值。恒星当中,有称为二重星、三重星的,拥有两三个一样大小的太阳,互相交替包围。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下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