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地外探索(2 / 3)

想象被打破了。从0世纪60年代初,天文学家就尽力向被假定技术先进的文明世界发『射』探索信号。如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的05米的阿瑞斯波『射』电望远镜,功率大到可使距离1000光年的远处接收到发『射』信号。

同样,哈勃望远镜可以观测到太阳系外的恒星及行星的电磁谱线。通过光谱分析,天文学家可以测定大气分子的温度、类型和丰度,并可依据地球上所知推测某些天体上生命所必需的元素。最广泛的正在进行的计划是美国地外智能的探索(si),它集中接收并分析来自宇宙空间的信号。

按照人类已掌握的知识来认识地外生命,是一种科学的探索。我们不能抛开知识体系去任意想象。

比如,我们不能说有一种生物可以在太阳上生活。现有的知识告诉我们:生命不可能在恒星上形成,但生命的诞生、存在和发展又绝对离不开由恒星的光和热所提供的能源。因此,生命出现的第一个条件必然是在恒星周围要有行星存在。

继续阅读

通常认为恒星是由气体尘埃云坍缩而形成的。如果密度很低的原始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缩,逐渐变为一个自转着的扁平圆盘,那么中央主要部分因密度增大、温度升高发生热核反应而形成恒星,周围的薄盘就有可能形成行星系统。

生命的进化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其进程之慢完全可以同恒星演化的时间尺度相比。一种称为蓝-绿藻类的比较高级的单细胞生物早在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这种智慧生命是在太阳形成后经过45至50亿年漫长时间出现的。

因此,年轻的恒星,即使它周围存在行星,也不可能存在较高级的生命形式。另外,大质量恒星的发光发热寿命只有几百万年,对于生命进化所需要的时间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类似太阳或更一些的恒星才是合适的候选者。

在我们的银河系中符合这一条件的恒星约有1000亿颗。

并非所有恒星在形成时都会伴随有一个行星系统。在银河系内,双星约占恒星总数的一半。

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双星系统来说,即使已有行星形成,那也要不了多久,这些行星不是落到其中一颗恒星上,就是会被抛入星际空间而远离双星系统。于是,只有单星才是可能的第二轮候选者。如果乐观地假定所有单星都拥有数量不等的行星,那么,银河系内大约可以有400亿颗带有行星的恒星。

生命不可能在任何一颗恒星上诞生,却会诞生在环境适宜的行星上,而且行星离开恒星的距离必须恰到好处。

同时特别假定『液』态水的存在是生命存在的前提,那么,这两个条件是十分苛刻的。如果地球离开太阳的距离比现在靠近百分之五,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再远百分之一,地球会彻底冻结。恒星周围具有能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气象条件的行星是极为罕见的。计算表明,能满足这一条件的第三轮候选者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恒星。

100万虽然还是一个不的数目,但只有能同他们进行某种形式的接触才能最后证实外地生命的存在。目前地球上最强有力的联系手段当推无线电通讯。毫无疑问,不要说几十亿年前的蓝藻,就是人类本身,在100多年前也还没有能力发播无线电讯号。

如果再次乐观地假定,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在和平繁荣的环境中生活了100万年,科学技术十分发达,财力充足,有能力不停止地向空间发送强大的无线电讯号。那么,进化成智慧生命需要40亿年,100万年只占其中的万分之二点五。因此,100万个第三轮候选者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只有50颗了。

50颗恒星平均分布在银河系中的话,离我们最近的也有4600光年。截止01年,就地球上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