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时代的局限性(1 / 3)

汉乡 孑与2 2257 字 11天前

第二十九章时代的局限性

儒者是这个世上心胸最宽广的人,能够容纳下天地万物。

同样的,儒者也是这个世界上心胸最狭窄的人,见到异端必定会痛殴至死。

大汉的儒者还处在儒家文化鼎盛的初始阶段,这个时候的儒者往往会博采众长,最终完善儒家岌岌可危的学术体系。

因袭,不论是公孙弘,还是董仲舒这些人,对于诸子百家的态度很奇怪,一方面他们在孜孜不倦的吸收其余学说,一面又对其余自主发展的学说进行着极为残酷的摧残。

这种兼容并蓄的方法,其实也不是儒家自己独创的,而是大汉民族从一开始旧有的特性。

当有熊氏孤独的生活在大地上的时候,在他的周围全部都是敌人,没有一个是好相处的。

于是有熊氏的族长少典就生了两个非常争气的儿子,一个后来叫做黄帝,一个叫做炎帝。

一个以武力强悍著称最后化作轩辕氏,另一个以种植庄稼著称被称之为神农氏。

当皇帝觉得自己已经强大了无可匹敌的地步的时候,他就开始向外扩张,开始了自己统一氏族部落的战争。

开始的时候,他与炎帝也就是神农氏是联合的,后来,炎帝觉得黄帝的侵略性太强,就与他分道扬镳。

黄帝的实力大减,于是,他就想出来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著名的兼容并蓄。

他在征服一个部落之后,不是再把那里的人全部杀光,而是接纳进了自己的部族,如此一来,皇帝部落就逐渐变得极其强大,为奴隶社会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这一点可以从龙图腾的变化上就能看出来,最开始的有熊氏的图腾是一条大蛇,征服鹿族之后大蛇就多了鹿角,征服鱼族之后大蛇就多了鱼须,鱼鳞,鱼尾,征服牛族,马族之后,一颗别致的龙头也就出现了……

等到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个完整的龙的形象出现之后,华族就已经成为了东方大地上无可置疑的霸主。

如今,儒家也要走这样的路子,他们不是不允许诸子百家的学问出现,而是诸子百家的学问必须经过儒家这个大熔炉冶炼之后才能以新的面貌示人。

总体上来说,大汉的学问是贫乏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心学,如果把历史,律法,政治性的书籍去掉之后,大汉基本上没有几本真正意义上的书本。

《农书》《历法》《器物制造》等等方面的学问更是少的可怜。

云氏的书籍从一开始就被皇帝看重,至今为止,皇家抄录云氏书籍的工作依旧在进行,这是一项极为繁杂宏大的工程,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

要知道云氏的书籍不仅仅有云琅几年来撰写的书籍,还有继承自太宰的大批书籍。

这个时代的书籍完全靠抄录,基本上谈不到什么发行量,有时候毁掉一本书就等于绝了一门学问。

鸿胪寺里也有很多的书籍,云琅翻看了一些,就叹口气把书卷丢在桌子上,巫卜之类的书在鸿胪寺藏书中占据的比例实在是太大了。

离开藏书阁,云琅就来到了鸿胪寺宽阔的院子里,院子里有几颗极为古老的柳树,在月色下显得更为苍老,长明灯座里透出昏黄的光芒,照在通往远处的小路上,却什么都看不清。

大汉的星空倒是极有看头的,如果不是皓月当空的话,此时的天空,应该是星斗漫天的好时候,有了月亮之后,星星就变得稀疏很多。

“怎么,云郎对星象也有研究?”

一个黑袍人从夜色中走了出来,站在长明灯座前边,刚好让一束柔和的光照在他的脸上。

这个人云琅认识,他就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两年多不见,他已经从太史令变成了博士馆的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