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父皇,父皇命儿臣署理长安廷尉署,然此时廷尉署中有近十余个百石之吏开缺,固此,儿臣便想要请父皇准许儿臣可亲自选任官吏”。
百石之官,怎会令天子刘启放在眼中,且汉家之皇子,甚至太子,皆是放养之。
便是要其自己去折腾,如此才能明了到底如何才能做好汉家之皇子、太子。
固此,天子刘启当即便应了下来“仅十余个百石之吏,你自己选任便可行之”。
然刘荣当然知道老爹定会如此说,当即便是从怀中取出了那卷帛书呈在手中,行礼言道“禀报父皇,此次选任官吏,儿臣并非是要已以往之策行之,而是要公开招募官吏,还望父皇准许之”。
原本天子刘启便准备打发刘荣走,接着还要批阅奏折,而当听刘荣言道此次选任官吏竟是要公开招募官吏,当即便放下手中刚刚又拿起来之简牍。
接过侍从转呈过来之帛书,天子刘启便是细细观之。
过了好一阵之后,天子刘启才言道“此是你所思之策”。
刘荣之此条谏言,完完全全是为天子刘启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汉家自高皇帝刘邦起,为朝廷选拔人才,便是一甚令天子犯难之事。
招揽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确是一重中之重之事。
这五十余年间,朝廷重用之臣子,都还是当年随高皇帝之列候,或其子嗣。
汉家之历任丞相,自萧何而至周亚夫皆是如此,无一人是从底层爬上来的。
即便是能从底层爬出来,那也是落困难重重,张释之当年能有机会得文帝之重用,还是因为其家中乃是富贵之家,其兄张仲花钱给他捐了个骑郎之官。
即便如此还是十年都是默默无闻,后来张释之自己都是认命了,想要辞职归家,还是当时身为中郎将的袁盎向文帝进言,张释之乃是大才之人。
才令其改任谒者,能够有机会靠近天子。
一次谈论下来,才被文帝看中做了谒者仆射。
而此时刘荣之谏,以考试来选拔官吏,似乎完全便可解决这一问题。
不过天子刘启还是迅速冷静了下来,完全以考试来选拔官吏,实际实行起来到底如何,还未可知。
而刘荣当即便言道 “回父皇,此却为儿臣所思之,只是这科举实行之策,乃是与老师相商所定之”。
闻言,天子刘启便是一点头,的确,这帛书之内容中,却是有些贾谊之文风。
考虑良久之后,天子刘启又言道“此策或可行之,你与朕说说此次具体如何行之”。
如此,刘荣便言道“回父皇,此次科举,儿臣的想法是要先设一道门槛,为朝廷之官吏,定然是要能识文断字,首先便是要能够默背下千字之古之先贤之文章,且能明其何意”。
言毕又道“其二,便是要考报考科举之人,对汉律之了解。此次选任之官吏乃是廷尉署中之官吏,儿臣以为,所选之人即便不求甚明汉律九章,亦要大致知之,且要以具体之刑案还
如何判决问之”。
“最终通过考试之人,皆要写下一篇策论,而儿臣会亲自见其审核之”。
“如此下来,最终考过科举之人,还要有最后一道审核,我汉家向来是以孝而治天下,固此还要核查此人是否德行有亏,若其德行不够之,亦不行矣”。
刘荣可是考虑了好久,再与贾谊商量之后,才最终定下来了此次科举之章程。
此次虽只是远十人来任廷尉之属官,且皆是不过百石之官。
但刘荣可是将其看做了重中之重之事,这可是要选出来直接到自己的大本营,廷尉署,且还是智囊团中的人,怎能轻易便任命之。
要说能默背千字之先贤之文章,并解释之这倒是不难,但汉律九章之法身为繁琐之,平常之人,即便